培養班上孩子的四項好品格:禮貌、誠實、感恩、尊重。

學校日簡報 

班級課表     班級幹部     掃區分配

數學園地     行動閱讀     國語字典     學習資源

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

多投資「時間」在孩子身上

前幾天看了一則報導: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大前研一認為多數人用錢的方式,仍然被「中產社會意識」拖著走,而未思考應配合自己的收入、改變生活形態,因而將錢花在「不是刀口」的事物上。而且,他更直接指出父母根本沒有必要把錢花在子女教育費上,因為父母「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錢!」這句話無疑是給了現今少子化社會的家庭一記當頭棒喝!

「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,把錢花在「教育」上是值得的。」大前研一更舉出實例佐證所提出的論點:上補習班的孩子,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當或速食店解決三餐,這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及腦部的發育是一種嚴重的傷害。但是面對這麼多的負面因子,父母還是拼命讓孩子去補習,希望孩子擠進一流學校或明星大學。很諷刺的是,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下,被教出來的「優秀」孩子,並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,從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,進入社會之後,不是工作而慘遭裁員,就是根本不就業;甚至因為沒有就業的原動力而淪為「尼特族」。父母投入教育的金錢和得到的成果,似乎沒有任何連帶關係。

因此,做父母的與其為這種無意義的事情浪費金錢,不如多投資些「時間」在孩子身上吧!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,把社會的殘酷面告訴孩子,指導孩子如何突破困難、衝過險境是非常重要的。為人父母者只要常和孩子對話,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會上的經驗,同時也可以趁機聆聽孩子聊學校的事情,瞭解孩子的想法,要培養孩子人生觀及人生哲學,親子之間的溝通對話是絕對必要的。以台灣目前惡補盛行的教育大環境來看,似乎也有不少走火入魔的家長,賺得越多、孩子就補得越多,走上了大前研一先生眼中的「歧路」。暫且不論父母對子女教育金錢投資所引發的相關爭議,我們單就「父母要常和孩子對話」這件事來討論,幾乎出現的是一種反比現象:孩子越大,親子間所能說的話也越少。

我曾在學校日問過家長,在家中最常和孩子出現的對話是哪一句?結果得到的回應多半是:「功課寫完了沒?」、「吃飽了嗎?」、「快去洗澡!」、「趕快去唸書!」如此貧乏的互動內容,更讓許多父母找到「工作太忙、很累、沒時間」的藉口。當我再進一步問:每天陪孩子聊天超過半小時的?來的十位家長只有一位舉手。然而孩子一天天的長大,和爸媽的距離是否也越來越遠?

父母最關心孩子的是課業嗎?否則,為何開口閉口都要把重心先擺在課業上呢?因為互動的第一句話,造成孩子的壓力,孩子總以為,我要考的好,父母才會喜歡我,於是,學業成績表現不好的小孩,似乎失去了來學校的目的。成績又成了唯一讓父母認同的工具,親子關係也就逐漸疏離。

我也曾向班上的孩子們調查過:你的父母是否曾跟你說過他們童年時最得意的事?多數孩子的答案是「沒有」!孩子對爸媽的過去一點都不了解,親子間的互動若是沒有「往事」,孩子怎有崇拜父母、覺得自己爸媽很偉大的可能呢?孩子腦中的父母意象逐漸萎縮,怎麼有可能管得動孩子?